立德树人,内化于心;红色传承,外化于行
——鲁东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校内主题演讲比赛+校外红色基地考察+课堂分享心得体会”的链式实践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的大力支持下,思想道德与法治(原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教学探索,总结出了“校内主题演讲比赛+校外红色基地考察+班级分享心得体会”的链式实践教学模式。
校内主题演讲比赛
“厚德杯”(名字来自鲁东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日新 笃行)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演讲比赛每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举行三次。主题分别从课程教学内容中选取,分别是“立德树人、德润人心”、“坚定理想信念,不负青春韶华”、“新时代,法治与我同行”“赓续百年初心 担当复兴大任”。主题演讲比赛分为班级初赛、复赛,全校决赛三个环节。班级初赛由任课教师分头组织,采取视频演讲选拔、现场演讲选拔、小组推荐演讲选拔等多种形式,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复赛。复赛由基础教研室教师共同担任评委,评审出15名左右选手参加决赛。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担任决赛评委,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方式。参赛选手所获得的证书由上述部门共同盖章颁发。在演讲比赛中,选手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坚守道德的底线》、《道德在于践履》、《别让道德迷了路》倡导积极践行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华美德中的诚信》号召践行诚信的价值观,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带上孝心 大步追》、《母亲的财富》、《百善孝为先》,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诠释“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
校外红色基地考察
在“厚德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奖的选手,在“基础”课老师的带领下赴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该基地是中共山东省高校工委授予的首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三大研修基地之一。师生一行先后参观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红色胶东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通过实践考察,同学们对胶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不计个人得失、胸怀祖国的光辉事迹,及牺牲前舍身保护“两弹一星”的重要数据的伟大壮举,深深触动了在场师生。校外红色基地考察,有助于青年学生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历史的了解,引导青年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勤奋学习,为将来更好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堂分享心得体会
在考察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求学生拍摄照片、视频,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解说,返回学校后撰写1500左右的心得体会。由参加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考察的心得体会,让更多同学感悟红色文化,体会爱国情怀。同学们撰写的优秀心得体会,例如,《高山仰止 永垂不朽》、《枪无声 魂永生》、《他们经历苦难 我们沐浴辉煌》等将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刊物《潮汐》上发表,并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推送。
实践模式效果总结
“校内主题演讲比赛+校外红色基地考察+班级分享心得体会”链式实践教学模式自实施以来,先后有全校200余名学生参加参加演讲比赛,演讲比赛观看人数达3000余人,外出考察学生人数近百人。课堂理论教学、主题演讲、校外考察、课堂心得体会分享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基础课”教师学生评教成绩在93分以上。
此外,金课团队还采取“我心中的思修课”微视频实践教学,由学生分组(8-10人)组成拍摄团队,拍摄微视频,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优秀作品会在班级展示,并进入课程资源库。拍摄的作品曾参加教育部教指委举办的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微视频大赛,并获得优秀奖。
今后,我们将继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打造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力争让这门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