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2021年根据教育部规定,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使用该课程名称),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本课题的研究定位

结合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面对“00”后大学生,本课程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道德,提升法治素养,在实践中提高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学会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大学生活中的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方面的困惑与问题的基本能力素养。

本研究项目着眼于打造线上线下的混合课程,项目研究的重点在于:(1)推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有效融合,成为有亲和力、有获得感的混合思政课程。项目在研究中要重点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线上教学资源,建立特有的线上视频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线上教学的同时,能够在线下教学时及时解疑释惑。 (2)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真正通过理论教学回应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运用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本项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问题,着力突破两个问题:一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如何有效衔接与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不能是两张皮,各说各话,真正要通过混合式教学做到线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线上答疑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实现全景式、全天候的教学场景。二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如何更好地体现与评价。通过项目研究,通过各种课程探索与改革,实现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水平,要如何衡量与评价,是研究的难点问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情况

本课题组由承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中青教师共同承担,成员年龄结构(50以上1人,40-49之间1人,30-40之间3人),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成员大都毕业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方向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凝聚力强,执行力好。根据课题申报书,本课程拟申报2021年的一流课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目标,成为山东省大中小学的思政金课。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如下图:

时间安排

实现途径

阶段目标任务

课程项目的

论证阶段

(2020年6月

—2020年8月)

1.视情况采取视频会议,或者圆桌会议的途径进行;

2.确立课题研究的制度和方案

1.课题负责人召集方案论证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讨论,针对课题申请书提出的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内容、课程特色与创新等进行研讨,形成共识。

2.根据课题的设计,确定好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课题负责人制定相应的课题制度,确立课题进展的路线图,提出相应的方案,确保课题顺利开展。

课程项目的

实施阶段

(2020年9月

——2021年6月)

1.与学校相关部门联系录制课程视频。

3.通过互联网搜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资料。

1.课题组与武汉大学的慕课团队取得联系,沟通慕课的使用,与河北大学的柴素芳团队联系,沟通微电影资源的使用。

2.课题组成员制作10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建立教学视频资源。搜集整理各种微电影的视频、演讲的视频,建立视频库,供学生制作微电影、演讲比赛参考使用。

3.课题组成员制作与教材相配套的线上教学的习题库

课程项目的

评价反馈阶段

(2021年7月

—2022年2月)

课题组会议

1.课题组成员通过访谈形式,听取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意见

2.提供资料给学院里的督导组专家和教学名师,听取专家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意见。

3.课题组汇总各种意见,进一步总结反馈。

课程项目的

总结提高阶段

(2022年3月—2021年8月)

课题组会议

1.课题负责人组织撰写调查报告,相关成员分别负责资料汇总

2. 课题组撰写调查报告,总结教学改革效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研究团队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慕课资源、课题组制作的授课视频资源、道德与法律的案例库资源、微电影资源(河北大学以及课题组团队)等,打通课内课外,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把思想道德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研究团队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录制了约30个时长10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作为教学辅助资源,在课堂中使用。

在线下教学方面,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等方面,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专题讲授。教学团队成员分专题授课,并分工进行线上答疑、批阅作业、线下授课等。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注重把讲授内容与教育实践密切相连,启发学生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人生实践。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报告和演讲比赛等探究学习环节,提升其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成绩评定方面,本研究团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考核方式,采取过程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基础课的课程注重实践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线上学习利用雨课堂设计以客观题为主的测试、以主观题为主的作业,完成作业的及时批改与呈现。线下课堂以学生汇报为主的互评、以微电影、演讲比赛为主的项目探究,以及以书面试卷为主的考试测试等。线上线下各种评价方式在学生最终成绩中的占比设计合理,线上考核成绩在学生最终成绩中占比为30%左右。线上学习的测试主要支撑课程知识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学生掌握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微电影、演讲比赛支撑课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撑课程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综合利用微信、腾讯课堂、雨课堂等各种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使用快捷的智慧教学工具,运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组建各个班级的教学平台,通过资源库的形式上传学习资源;通过小组任务、投票问卷、主客观测试等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消息功能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和一对一的交流对话。根据学生在腾讯课堂、雨课堂、课堂派、QQ群等教学平台的评价看,学生总体反映混合式教学对促进课程的学习很有效。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多数学生更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持续进行学生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当代大学生是Z时代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大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多途径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人生问题、思想困惑、道德痛点、法律热点等。授课结束后,结合学生的反馈,教师应及时整理书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梳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努力方向,提出下次教学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师要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丰富教学资源库搭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进行线上答疑、线上交互、线上评价等。教师不断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并及时补充新知识,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使命,既要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养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在线上线下讲授的基础上,要增加实践教学,二者有机配合,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本项目在课程申报、视频制作、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主要改革成果有:

(1)经过改革与建设,该课程成功入选2021年全省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全省入选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原名:思想道德与法治与法律基础)的高等院校共20所(包括高职院校7所)。(2)经过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于2021年下半年录制了整门课程的课程视频,作为网上教学资源使用,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3)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中建立“思想道德与法治”的金课栏目,定期把课程改革的成果在网站上予以发布。(4)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新华出版社,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部分分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经典名句”“专题导学”“教学案例”“实践设计”“推荐阅读”“推荐视频”等六个栏目。

鉴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团队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也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品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高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一是通过举行“一封家书寄亲情”“厚德杯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时代发展,在课程中增加“青年在抗疫中的担当与使命”“胶东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的新内容——抗疫精神”“胶东红色文化与胶东革命精神”“民法典,守护公民的一生”等教学内容,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与大时代的发展相向而行,通过组织课堂案例的讨论,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意识,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一是注重时代性与地方性的结合。结合新时代的发展与胶东地方的特色,注重新时代的伟大精神如抗疫精神、胶东红色文化等内容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把时代性内容与地方性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上的创新。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深挖理论教学,把道理讲清楚的前提下,项目注重把微电影、主题演讲、一封家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中,从理论内化到实践感悟,外化于行,实现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三是注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在课题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选取中央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并录制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微课视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专题网站上发布,供学生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使用,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教师主动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贯通。

三、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努力方向

如上所述,本教改项目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为目标,从理论教学的融入、视频资源的打造、实践教学的浸润、教学载体的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改革。本项目研究推进半年多后,成功入选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政金课,参与实践教学的教材写作一部,组织全校第四届“厚德杯”主题演讲比赛。从总体上看,在项目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项目的成果水平基本上完成了教学改革的各项任务,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水平。

当然,项目研究因为时间、教学水平、疫情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深化。一是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不尽如人意。尽管提供了相应的资源,但视频资源的点击率和使用效果尚有待提升。二是由于疫情的原因,线下实践教学难以广泛开展,时断时续的疫情打乱了教学安排。

基于此,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针对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精准发力,精确研判,精心备课,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结语

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基础上,充分研判“0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以及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模式,打造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任重道远,仍然在路上。本项目团队将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同心同德,与时代同向而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