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指南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充分利用齐鲁大地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支撑助力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以齐鲁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全面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利用山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坚持大中小学一体设计,根据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融入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载体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融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机化和长效化,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效果,推动思政课的育人要素更加齐备、育人内容更加丰富,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二、载体形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主要载体形式。

1.经典篇目。主要指以文献方式存在的传世作品。如文学、历史的名著名篇,科学典籍,作为欣赏对象的经典艺术作品等。

2.人文典故。主要指经过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有特定内涵的人、事、言。如历史人物和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名言名句等。

3.基本常识。主要指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如时令节气、称谓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4.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

5.艺术与特色技能。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包括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的技能、技艺,如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技巧,如烹饪、刺绣、剪纸、雕刻等;以身体运动能力为主的技能、技巧,如传统体育、武术、杂技、游艺等。

6.其他文化遗产。主要指前述五种形式以外的传统文化遗存,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艺术品、文献、手稿、服饰等可移动文物。

(二)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主要载体形式。

1.重要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具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革命史实、关键事件。

2.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具体指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杰出贡献或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包括革命领袖,革命家、革命先驱,革命英雄、民族英雄、英雄模范以及仁人志士等。

3.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具体指革命圣地、旧址与纪念设施以及革命英雄遗留下来的物品等。

4.重要纪念日及仪式。为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设立的特定节日,开展的相关仪式活动。

5.红色文化作品。具体指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党人人格光辉的文章和文学艺术创作,既包括革命英雄人物自己撰写或创作的作品,也包括其他人以重要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题材撰写或创作的作品。

三、不同学段的基本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

1.小学

(1)围绕行为习惯养成,选取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人物事件、格言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做人道理。

(2)围绕认识理解社会,选取反映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经典故事、人物事件、格言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

(3)围绕认识国情,选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文物建筑和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初中

(1)围绕个人品德修养,选取反映优秀道德品质的格言、典故、人物事件,促进学生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

(2)围绕认识理解社会,选取体现社会和谐、社会发展和责任担当的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帮助学生深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形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

(3)围绕认识理解国情,选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文物建筑和民俗风情,以及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3.高中阶段学校

(1)围绕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选取中国历史演变中的经典故事、重要事件和格言、名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坚定理想信念。

(2)围绕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重要价值,体会惠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观念。

(3)围绕理解国家和社会治理,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人治国安邦的智慧,体悟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的思想理念,厚植家国情怀。

(4)围绕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成就,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作品、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文物建筑,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定文化自信。

(5)围绕理解认识世界,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格言、典故、人物事件和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帮助学生把握理解世界本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传统智慧的认同感。

4.高校

以“深化认知、强化认同、践行传承”为目标,构建立体化、全课程的内容融入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知识体系、价值导向和实践维度上的有机统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为重要依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传统美德;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对比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诠释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导学生在现代化语境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文化创新转化能力。

(二)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

1.小学

低年级。结合认识国旗、国徽、队旗,学唱国歌、队歌,认识革命领袖,讲述模范人物、英雄人物故事,使学生知道“我是中国人”,激发对国家标识、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的崇敬之情。

中年级。讲述革命领袖、模范人物、英雄人物故事,了解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的由来,学习革命人物的名言名句,使学生初步形成国家概念,激发对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敬仰之情。

高年级。初步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实现国家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成就,讲述杰出人物和团体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感情,使学生感受艰苦创业、忘我奉献、团结拼搏精神,感知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形成国家认同。

2.初中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成就,了解革命领袖相关重要论述,讲述感人事迹,使学生感受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高中阶段学校

学习革命领袖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使学生从历史发展和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4.高校

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强化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革命文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赓续红色基因。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阐释力和引领力,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四、融入方式

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采用基础方式、专题方式和实践方式等融入课程教学。

一)基础方式。结合思政课教学安排,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以及革命文化、革命传统的内容以典型案例、配图、视频等形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支撑论证教学主题。

二)专题方式。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知识,通过情境化、结构化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培养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注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主题设计聚焦思政课核心素养,选取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议题;二是构建“问题链—任务群—活动环”教学框架,通过驱动性问题激发探究,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三是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估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知识整合度,更强调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三)实践方式。根据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组织学生通过文化调研,到文化遗址、纪念设施等开展研学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文化的价值理解和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专业指导。依托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以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研究与教育的专家,加强统筹、指导和评估,确保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合理性、准确性与系统性。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适时推出分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学具体建议。

二)建好资源素材库。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新时代伟大成就等资源,丰富内容支撑,特别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实践,建设教学案例资源库,推出教学配图、微视频、融媒体公开课等优质教学素材。

三)加强培训研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素养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内容,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树立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机制,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提升结合融入的能力水平。定期举办主题研讨交流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有效提升融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