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赋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深耕理论创新、服务战略需求、赋能学科升级”为核心导向,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鲁东大讲堂学术周活动。此次学术周特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项久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紫江特聘教授应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张瑞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德山等四位国内知名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当代政治哲学叙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四大核心议题开展专题讲座。此次活动不仅为全院师生搭建了高规格、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以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的双重张力,彰显了学院在推动理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时代新人中的使命担当,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论改革与现代化:循理论之光,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本次学术周中,项久雨教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他从历史、结构和未来这三个维度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强调改革是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他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出发,结合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时空理论,分析了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依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特征与新阶段的重大意义;借助现代性理论,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性的双重超越,进而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性理论体系的必要性与路径。

讲座深入解读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破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难题,如何以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激发了师生探索现代化理论、改革方法论等领域的热情,为我院师生的选题研究及方法运用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析政治哲学叙事:辨思想脉络,解哲学理论时代命题

当代政治哲学作为探索社会正义、权力运行、价值认同的重要学科,其多元叙事为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视角。应奇教授结合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各种论争,分析了以罗尔斯为轴心的主题为平等待人的第一种叙事是现代人的叙事,以伯林为轴心的主题为自由与归属的第二种叙事是基于古代人与现代人对话的叙事,以康德哲学的转化为主题的第三种叙述是一种当下的和当代人的叙事。应奇教授着重强调:第三种叙事不但能够重新激活康德哲学内在的问题意识,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政治哲学的当代性。

讲座对不同理论流派的核心观点与思想脉络的爬梳和解读,对各叙事范式的优势与局限的分析和比较,对关键理论命题的深度阐释,推动了师生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的明晰,提升了师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理论思辨能力。

三、探文化激活之道:究融通之理,焕中华优秀文化新彩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路径。张瑞涛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哲学审思”为主题,从何为激活、为何激活、何以激活、以何激活这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哲学高度深入剖析二者的“契合点”与“融通路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理论叠加”,而是基于“价值契合”与“功能互补”的深度融通。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活”,需通过“立场转化”“方法转化”“实践转化”等“三重转化”来实现。

讲座以深刻的哲学思辨、丰富的文化案例,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理解,更为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向提供了清晰的学术路径,推动理论研究与文化实践的深度融合。

四、谋学科发展未来:观建设现状,绘党史党建学新蓝图

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的建设、培育党的理论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理论研究质量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杨德山教授以“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为主题,通过系统梳理学科建设的“成就清单”与“问题清单”,从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研究方向四个维度,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施工图”。从“明确学科定位”“构建系统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聚焦重大研究方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学科未来的发展路径。

讲座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目标,不仅为学院未来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更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党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党史党建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学术周是学院以学术共同体建设为支点,撬动学科范式革新的战略性举措。四位专家的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与国内顶尖学者对话的机会,更推动了理论研究与时代需求、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学术周四位专家围绕四大核心议题的报告精髓,不仅有利于丰富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体系,推动各研究方向形成特色、打造优势,而且提出的改革路径、文化激活方案、学科建设策略,将直接服务于学院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学院将以此次学术周为契机,持续搭建高规格学术交流平台,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贡献更多学术力量,推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迈向新台阶。(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殷昭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