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思政课,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一直讨论的热点。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是老师主导、学生参与,12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组织员杨苗老师精心设计有效组织,让师生“互换身份”,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给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将社会情境引入课堂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所以学院组织2017级学生参观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和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为了进一步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杨老师决定让同学们以多样的形式结合自身的思考,再交流参观后的心得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热情。
经过课前的分组与充分准备,同学们以朗诵、情景剧等丰富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乳娘和马石山十勇士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一堂课无疑充分考验着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其中一个小组,选择写诗的形式,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马石山十勇士为救群众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感染了现场的师生。课后杨老师表示:“以这样的方式去上思政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让他们更为直观地感悟红色精神,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要想进入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首先必须使自身有魅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充分把握教育规律,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撰稿:唐 浩 审核:靖 波)